早上8點,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鎮的早市上已熱鬧了一陣,兩側攤販呼喊著售賣新鮮蔬菜和肉類。周雪梅停好電動車后,一家家看、一把把選,先比價再付款,紛歧會兒,手上就多了好幾袋蔬菜。
“明天豇豆挺新包養網比擬鮮,午時做個豇豆炒肉。”周雪梅是宣和鎮培田村老年食堂的負責人。明天正好輪到周雪梅買菜,“我們普通都往當地老農戶那里挑,菜和肉新鮮廉價,也照顧了白叟家生意。”
騎車15分鐘,周雪梅回到培田村。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培田村面山臨水,坐落于連城縣東北部,保留著明清時期建築的客家平易近居建筑群,2012年進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名錄。和古平易近居一路保存下來的,還有敬老愛老的優秀傳統。
村后溪畔,柿子綴滿枝頭,萬安橋邊,一幢平易近居青磚黛瓦,門邊一方菜畦種著芥菜、地瓜,這里即是村里的老年食堂。
2018年,為解決村內孤寡、留守白叟的用餐問題,培田村的周雪梅等十幾位志愿者在社會公益組織的支撐下,籌辦老年食堂。本包養村村平易近以修代租(即由食堂運營方負責修繕衡宇,從村平易近處獲得必定年限的衡宇應用權)供給場地、平易近政部門下撥修繕資金、冠豸山風景區管委會支撐電費、愛心人士捐助資金米面……“老年食堂的樹立離不開當局和社會各界的支撐。”周雪梅介紹,為保證食堂的正常運營和傑出治理,志愿者團隊雇了一位伙食員,完美了食堂簡章、伙食員守則以及食堂財務軌制,輪流值班采買。
9點,周雪梅把菜搬到廚房,和伙食員一路備菜。周雪梅仔細把豇豆掐頭往尾,一根根撕往豆筋。“村里良多白叟家牙口欠好,豆子要處理得仔細,一會還要過水煮一道,炒好后才會軟糯,適合進口。”說話間,周雪梅手上不斷。
五花肉燜土豆、燜鴨子肉、炒地瓜葉、紅燒豆腐……食堂進口處的公示牌上,列著周一至周日的菜譜。“食堂供應西餐和晚餐,每餐三菜一湯。65歲以上白叟2元一餐,90歲以上白叟免費。我們爭取每周每餐都不重復,讓白叟們吃飽也吃好。”周雪梅說。
正忙著,70歲的吳日熙阿伯走了進來。“明天和老伙伴約好下幾局象棋。”吳阿伯走進老年食堂的活動室,笑意盈盈。除了下棋,隔鄰還有一間茶館供大師品茗聊天。
“吃飯啦!”忙活到11點半,周雪梅和伙食員把菜端了出來,又往活動室召喚下棋的幾位白叟。在餐盤里打上米飯和菜,盛好湯,周雪梅把一份份飯菜送到白叟手中,“明天我炒的,大師嘗嘗會不會咸嘞。”周雪梅笑著問。
“剛好,口胃不錯的。”吳阿伯一邊吃一邊包養答覆。他介紹,本身獨居在家,之前天天都要本身做飯,“現在有了老年食堂,輕松不少。天天還能和大師聚在一路,生涯也豐富了”。
“我的菜裝好了嗎?”75歲的項松玉阿婆年夜步走進來。“早給您打包好了。”周雪梅從后廚拿出項松玉一早拿來的飯盒。項阿婆身子骨結實,在自家開了一間小店,“這里廉價、衛生還好吃,平時忙的時候我就提早跟食堂說好,帶飯回店里吃。”
“明天午時有20多個白叟來用餐,早晨還有包養十幾位。”周雪梅一邊整理餐盤,一邊介紹,白叟們會提早一餐拿來餐票,食堂根據餐票數量準備飯菜,防止浪費。
眼看白叟們飯吃得差未幾,培田村衛生所村醫吳振昌帶著醫療箱來了,找桌子坐下包養網,為有需求的白叟測量血壓。“自從這里辦了食堂,我們每半年一次的老年人集中體檢就設定在這里。”吳振昌介紹,村里有200多位60歲以上的白叟,老年食堂場地年夜、桌子多,白叟們也熟習,為集中體檢供給了便利,“縣醫院的下鄉義診活動也會在這兒舉辦”。
“鎮里和村里都非常重視老年食堂的運營任務,盡力對接資源,也加強日常食物平安與消防等任務的監督。”宣和鎮任務人員吳春財表現。
“有了大師的幫助,我們現在不愁經費,只想專心把工作做好。”周雪梅說,團隊會堅持服務下往,“信任古村里的老年食堂必定會越辦越好。”